焊机

他办起了安徽省第一个农民文化站安青网

发布时间:2023/7/10 16:15:51   
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www.jk100f.com/m/

今年76岁的李德明,家住颍州区袁集镇。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农民文化站站长,还有个外号叫“四老钻”。

凭着勤奋与钻研,李德明率先迈入“万元户”的行列。但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发挥爱拼爱闯的劲头,建起了袁集街上第一家电影院,办起了安徽省第一个农民文化站,还自费举办了农民运动会,发起成立了民间舞蹈队,并常年坚持到各村放电影。

身为一名农民,他的故事成为时代大潮中的一段缩影。

爱发明的农民成为“万元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戴着穷帽子”是很多家庭的生动写照,李德明家也不例外。家里兄弟五个,他排第四,一家人挤在两间茅草房里。结婚时,他得到的全部家当是“十斤豆子一瓢面,一个笆斗没有沿”。

李德明是个能人,他上过初中,勤劳能干,又喜欢钻研。一方面,他和妻子把家里两亩地种好;另一方面,妻子在家养长毛兔,李德明向岳父学打铁,很快成为能手。两口子辛苦干了几年,就在袁集街上盖了两间房子,有了自己的小窝。

李德明发现电焊在袁集还没人懂,就买来书籍学习,又找几个人凑钱买了部电焊机,接了不少活儿。几个人踏实苦干,挣了不少“大团结”。

真正让李德明实现“翻身”的,是他的几个发明。当时抗旱急需水泵,但市场上很难买到。李德明抱着书本研究,先用泥巴捏出原型,后又通过一番捣鼓,利用真空扬程的原理发明出了“无体泵”,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市场上的水泵一个卖多元,我们只卖52元。”李德明说,他的发明引起了轰动,各机械厂都来采购,省里还专门派人来学习。此后,他又通过钻研,发明了氨水耧、化肥耧、油扎子等农业生产用具,均大获成功,乡亲由此送他一个外号“四老钻”。

勤奋加钻研,让李德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建起电影院,还流动放电影

腰包鼓了,李德明开始琢磨着做点别的事。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名老人,聊天时老人提到“现在不愁吃喝,天天在家闲着闷得慌,要是能听听戏、看看电影就好了”。

一席话提醒了李德明,回家后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建个电影院,买台放映机给老百姓放电影。“既能给大伙提供娱乐,也能增加收入。”第二天,他把这个想法向乡政府领导汇报,得到支持。

年,李德明通过筹、借、贷的方式,投入三万元资金,在袁集街上建起了一个座的电影院。影院落成那天,李德明请来泉县鲷城梆剧团演出助兴,在当地引起轰动,前来看电影、观演出的人群挤得里三层、外三层。

“从白天放到晚上,依然有好多人挤不进去。”李德明回忆,当时电影票两三角钱一张,因为忙得顾不上数,都是把票钱塞进麻袋里,放到床底下,等到了午收季,群众忙着收麦子时,才有时间去数钱。

当时袁集乡有20多个大队,很多村民没机会到集上看电影。为满足他们的需求,李德明又买了两部流动放映机,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分两组到各大队巡回放电影。就这样,一家人均加入到放电影的行列。

李德明一家人的举动受到村民的欢迎,“每次去放电影,现场观众都是挤得人山人海。”他记得有一场放的是《喜盈门》,放着放着下起了雨,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都没舍得离开,还有人赶紧从家里拿来雨伞遮到放映机上。

受电视普及影响,露天电影从九十年代后期受到冷落,但李德明仍然坚持到各村放映。从年开始,“农村电影放映”被纳入民生工程,由政府提供设备和片源,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让李德明又找到了用武之地,每年都为群众放映电影多场。

办起农民文化站进京接受表彰

李德明人生辉煌的时刻,出现在年10月,当时他受邀到北京参加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先进文化馆长、站长授奖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长”,捧回一枚奖章。

这源于他几年间在乡镇文化、体育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

电影院火了,让李德明认识到群众对文化生活存在很大需求。他把家里房子腾出来,订阅了报纸、杂志,买来书籍、象棋、扑克,又添置了吊环、双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门口挂起“德明文化室”的牌子,向村民免费开放。一时间,前来读书看报、下棋打球的村民络绎不绝,常把屋子挤得满满的。

为支持李德明,乡政府决定把袁集文化站5间闲置的房子借给他,用来开展文体活动。经过筹备,年12月6日,由李德明开办的安徽省第一个“农民文化站”挂牌,当时,省文化厅、地委、县委领导都来揭牌,县文化局负责人宣读了任命李德明为该站站长的文件,《安徽日报》等媒体也予以报道。

文化站挂牌后,李德明还办了一件“大事”:自掏腰包,举办“丰收杯”农民体育运动会,设田径、拔河、乒乓球、篮球等七个比赛项目,邀请全县各乡镇代表队参加。“比赛进行了七天,天天人山人海。”因为条件有限做不出金属奖杯,李德明跑到界首一家陶瓷厂,订制了陶瓷奖杯发给运动员。

从九十年代开始,李德明利用袁集有表演肘阁、抬阁、高跷、小车子灯、旱船等民舞的传统,组织当地农民成立舞蹈队,在节庆日、庙会、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中进行表演,多的时候一年演出多场。

二十多年来,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李德明作为舞蹈队负责人一直在坚守。“每过几年,我就要选苗子,专找那些调皮好动的小孩,对他们进行培训。”目前,这支演出队仍活跃在当地,逢年过节为群众表演。

记者刘培军/文戴文学/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2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