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机 >> 焊机资源 >> 中石油特等劳模风采杨永磊29年,焊花照耀
劳模说
不怕困难阻挡,就怕自己泄气——杨永磊
“打磨、对接、预热、引弧、运条、收弧到焊缝成形……”1月3日,杨永磊像往常一样手握焊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年45岁的杨永磊,在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机修车间“挥舞焊枪”,一干就是29年。
从一名普通焊工,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再到“全国劳动模范”,杨永磊用焊花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守、执着和奉献诠释了职业价值和人生追求。
杨永磊在进行焊接作业
1学技,初出茅庐
学徒期间,杨永磊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能,把每一道焊口当成压力管道去操作。为了学习特种材质的焊接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铬钼钢的焊接操作,并不断总结经验便于以后实践中应用。
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杨永磊提前出师独立顶岗,就被安排进入再生器焊接再生立管内分布环。这是塔中塔作业,空间很小、操作难度极大,特别是作为一名新手焊接三面带有障碍的仰位马鞍焊缝,更是困难重重。但他没被困难吓倒,经过琢磨,双脚朝天,臀部抬起,背成弓形躺在塔底,头钻入分布环下部缝隙,眼盯焊缝,手操焊枪,如同兔子蹬鹰。尽管视线受阻,焊花落到脖子上,但他还是忍受疼痛,坚持把刁钻的焊缝焊完,保质保量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年9月5日,杨永磊临危受命,要对一开裂管道进行焊接修复。这次难度极大的焊接对于杨永磊来说无疑就是一场技考,他在心里默默给自己鼓劲,只能胜不能败!此前,面对焊接质量要求高、位置刁钻、作业空间很小、操作难度极大、时间紧张等诸多挑战,负责催化裂化装置检修任务的施工队伍曾先后3次进行处理,均无功而返。来到焊接现场,展现在杨永磊眼前的是排列紧密的管束内管,完全没有操作的点滴空间,完成焊接任务的难度远要比想象中困难。
一次、两次、三次……杨永磊反复尝试,缝隙太小无法保持稳定的焊接姿势,连站立在里面都左右晃动,蹲、坐更是无法办到。“不能放弃,必须解决这个难题!”杨永磊不停地思索、琢磨,最终决定寻找空间较大的缝隙进行再次尝试。杨永磊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上身紧贴中心管和背后两管,双腿盘着中心管,身体放在中心管与邻管之间的缝隙,然后抱着中心管向下滑,最终坐到视线好、焊接角度合适的位置。这里,焊接飞溅的火花会掉落腿部;这里,冰凉的管道与肢体亲密接触;这里,管束间的缝隙让呼吸也变得艰难起来……但尽管如此,40分钟后,第一道裂缝修复顺利完成。紧接着,开始挑战第二道裂缝。这个位置更狭窄、视线更差,经过再次研究与尝试,最终成功完成了焊接。
工作中的杨永磊
2痴心,练就真本领
杨永磊爱琢磨、爱钻研。年,30万吨/年甲醇装置中E形联箱反复泄漏,泄漏介质又为天然气和蒸汽的混合气体,压力高达3.2兆帕,严重影响着装置的连续运行。加之漏点位于密密麻麻的炉管之间,作业空间极其狭窄,只有一个人侧着身子作业的缝隙,给带压密封作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杨永磊采用了卡具、单层引流等很多方法进行密封,但是都没有效果。现场有人说:“还是停工处理吧!”
杨永磊深知停工将会给炼厂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他不气馁,一次次靠近漏点,分析密封失败的原因,任凭噪声在耳边嘶吼、蒸汽打湿衣服遮住视线、一股股热浪笼罩周围……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永磊有了“双层引流技术”的灵感。
杨永磊热爱焊接,喜欢创新,遇到难题能根据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工艺解决各种难题。他说:“成果都来源于生产疑难。”年到年,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催裂化装置连续运行期间,催化剂管线反复磨穿严重影响生产,虽然曾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设备还是出现了使用寿命短、需要反复修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杨永磊设计出“催化剂管线耐磨器”,安装使用之后,彻底解决了问题,每台设备使用寿命可延续6年以上,节约费用10万元左右。这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铬钼钢管板一般都用在炼化行业冷却高温特种介质的换热器上,管板经过长期运行,加之有害杂质不断渗入会导致其成分和性能发生变化,在高温波动或急剧冷却的情况下,会产生裂纹,给炼化生产带来极大被动。
铬钼钢管板因其特殊性,焊接工艺要求很高,现场的维修条件往往达不到铬钼钢管板的焊接要求,而拆除送修不仅费时、费力、维修成本高,还会影响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永磊展开攻关,成功研发了新工艺。利用这一新工艺维修焊接后的铬钼钢管板经过测试,具备了较高的抗拉强度、塑性、韧性和硬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焊接成本和劳动强度。
杨永磊时刻不忘创新,爱琢磨。塔盘钢板的校正,从最原始粗放的大锤校正,到现如今取得专利的校正钢板,介质泄漏紧急停工处理技术、催化剂管线上的耐磨器,为提高空冷器的换热效率而发明的电磁空冷器清洗机,为解决高压、异型管堵漏而设计的双层带压密封引流器,充电式等离子和氧-乙炔两用切割机,龙门式起重机新型节能控制装置,可净化气体的电焊机,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的焊接工艺,防雾和防霜焊接镜片……这些打破常规、创新的小发明遍布在格尔木炼油厂的每个角落。
3创新,攀登新高度
杨永磊说,一人强不算强,众人强才是强。年4月“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这为杨永磊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搭建了广阔平台。
“这个沉降器属于特殊部位,质量管控要严上加严……”在工作室,杨永磊和团队总是在为检修的工艺技改、质量监督、焊接程序奔波、思考、改进。他与车间员工打成一片,每次工作之余总不忘和他们聊聊创新,谈谈设想,听听他们的建议,以便解决更多的生产难题。杨永磊说:“之前与车间合作完成的‘压力表安全操作构件’和‘过滤器(阻火器)在线清理装置’两个项目,已成功投入应用,有效解决了压力表冻堵、过滤器(阻火器)人工清理劳动强度大的实际问题,成效非常明显。”
岗位员工作为与装置设备“亲密接触”最多的人,对设备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哪些设备在寒冬容易“生病”,哪些设施需要特殊护理,他们心里一清二楚。但将这些日常细节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孕育成技术项目雏形等方面,员工们还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困难。如何在抓住问题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问题,成为许多岗位员工技术创新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要主动作为,在创新的路上让更多的岗位员工参与进来,引导员工走上创新之路。”杨永磊说。早在年1月,工作室就积极行动起来,与生产车间“合作签约”。活动得到了生产车间的广泛支持,更得到了岗位员工的积极响应。于是,从员工到技师,从技术员到工程师,结合日常工作出主意、想点子。年,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化肥厂转化炉炉管修复后反复开裂,严重影响正常投用。杨永磊工作室成员应邀奔赴塔西南化肥厂攻关难题。在对现场实际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工作室成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促使裂纹控制率保持在90%左右。之后,该工艺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几十年如一日,杨永磊凭借一颗为炼化生产服务的火热初心,研究开发课题余项,其中35项技术取得国家专利,15项推广应用,获得经济效益万元以上,6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奖,31篇技术论文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技项目投用获得经济效益万元以上,4项技术被命名为厅局级“十大绝技绝活”,出版著作一部。他先后参加40余项大小工程项目施工及焊接管理,其中80万吨/年加氢改质装置被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参与装置检维修余次,且多次消除安全隐患,18次避免装置的非计划停车。参与解决独山子石化等多家企业焊接难题11项。所带工作室研发技术成果投用获得经济效益万元以上。
记者
吉海坚
通讯员
王阳利平
统筹/责编
肖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