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机 >> 焊机资源 >> 手艺人海哥34年,干好夹具调试这一件
在这个由3D打印、AI技术进化引领技术革新的时代,汽车制造一线仍然有一些岗位需要依靠精湛的“老手艺”。
在海南海马汽车,有这样一个人,一双手,能控制着1mm以内的误差,调试出最完美的车身;一双眼,不用工具也能“看”出误差多少……从HMC、HMC到普力马、福美来、V70,再到7X、7X-E,每一条生产线的成功安装与调试,都有他的身影,被员工亲切地称为“夹具通”,他就是“海哥”,本名陈海,海南海马汽车夹具调整副主任技师。
自年加入海马以来,陈海始终坚守在焊装生产一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车身精度的调查与控制、焊接质量的评估与处理、夹具精度和焊接参数的测量与管控等,对他来说,都是“手到擒来”。
从菜鸟到技术专家年刚入职时,陈海还是个啥也不懂的技术“菜鸟”,复杂的设备给欲大显身手的陈海来了当头一棒。他深知,要想掌握先进技术,就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陈海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他一边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一边自己归纳总结经验,伴随着海马的发展一路成长,逐渐成长为工友口中的夹具调整专家。
陈海在日本进修期间留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年,陈海获得了前往日本进行焊接和夹具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在日本学习期间,陈海对生产线上的车身构造、质量控制、气保焊焊接要点和气路连接等进行重点学习,积极汲取日本专家的经验,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气保焊焊接要点和气路连接方面形成了系统性思维。
陈海(后排右二)在日本进修期间合影
学成归来后,陈海开始了第一次尝试——HMC、HMC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在吸取日本专家经验的同时,他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工作过程中,他十分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地反复改善设备,对易损、易碰伤零件部位进行重点监控,每周例行抽检,力求将品质从99%提升到99.99%。
年,陈海开始崭露头角。在普力马五门一盖夹具和包边机安装调试期间,陈海把所学技术运用的得心应手,并且能够熟练应用CMM(三坐标测量仪)和其它辅助设备检测焊接夹具,利用其数据进行分析,调整方向,成为了焊装一流的技术骨干。
34年间,从最早二厂福美来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到现在的S7KD、S5KD及7X生产线夹具安装调试,他都参与或主导产线的安装调试。
年,海南海马汽车出口需求急剧增加,S7KD和S5KD出口供不应求,公司决定新增一条S5KD生产线、改造现有S7KD生产线。此时,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的陈海主动请缨,对地板焊接区、侧围焊接区等区域进行钢构、焊机、夹具、葫芦等设备进行安装与调试,通过优化夹具、优化焊点等方式,提高生产线整体生产效率。
经过他和团队半年的优化调试,S7KD产能由原来的40台/班迅速提升到台/班,S5KD产能由原来的40台/班提升到85台/班,满足了公司出口需求,让更多海外消费者畅享海马汽车带来的高品质出行生活。
练就“火眼金睛”让7X产能提升20%“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吃得了苦、静得下心、经得住磨,才能创造卓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成为专家。”海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辆汽车单个车身有诸多零件,那么多冲压件需要在夹具上装配后焊接,并且焊接后需要保证车身精度在1mm内。有一段时间,陈海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每天都在跟数据打交道,反复测量整改。
“这里差3.5mm。”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琢磨,很多时候即使不用工具,陈海也能一眼“看”出来误差的多少。陈海的这一绝技,在以后的问题查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车身制造精度是汽车整车质量中非常关键的质量指标,它直接影响整车的密封性、舒适性和美观性。零件尺寸误差在1mm以内,或许根本不算什么,而车身误差控制在1mm以内,却意义重大。
年,海马新车型上市,面对车身精度遇到的难题,他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察看车身三坐标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夹具偏差要因。随后,通过车身日常质量监控点的波动情况,对左右前轮罩工位进行了多轮整改调整,同时控制零件精度的整改,以满足焊接搭接要求,稳定车身精度,最终消除了由车身精度波动造成的问题。
年,海马7X订单火爆,7X生产线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陈海积极协助技术工程部相关人员,就影响生产线效率的相关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常常因讨论过于投入而错过饭点。
“我们对生产工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把不合理的岗位、工艺、设备进行优化调整,使生产人员与自动化生产线完美配合,有效解决生产线瓶颈问题。”陈海自豪地说,现在7X产能相比之前提高了20%。
陈海介绍,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和技术实力的提升,如今的7X、7X-E这两款车型的生产线安装调试,全部实现了自主实施完成。“在夹具精度和数据配合上我们与技术工程部同事反复调试,生产出来的白车身都上三坐标测量数据,技术含量要比配合厂家还高,打破了生产线一直外包的模式。”陈海说。
陈海在车间进行设备检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确保车间设备工装夹具运行率、完好率,陈海经常利用车间生产不饱满时间,组织各班组开展全员参与工装夹具自主保养工作,并明确到每天、每周、每月及每季度实施的项目,并采取不定时方式进行检查和评价。在工装夹具的设备管理上,陈海始终遵循定期维修、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日常保养与计划维修并重,从而提高设备工装夹具的利用率,使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状态,为生产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陈海对生产质量也严格把关。他通过班组反馈和亲自排查发现优化工装夹具项目共51项,对工装夹具不合理的设计进行优化整改,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做到“提质”、“增效”两不误。
匠心育人把手艺传承下去陈海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对于如何传承,他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以前的人特别珍惜工作机会,生怕犯一点错误丢了饭碗,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管理上也轻松。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在他看来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匠人”传递的不仅是工作的技巧和方式,也包括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对品质的不断追求。
多年来,他积极响应公司“师带徒”工作,发扬“脚踏实地,感恩惜福”企业理念,主动培养车间技术能手。在这个过程中,陈海充分了解徒弟的个性脾性,精心制定工装夹具的培养目标、计划和内容,从而确保徒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标。同时,他还设立考核及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班组成员操作技能及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迅速提升,也让他们在工作中赢得了尊严和尊重。
陈海为徒弟讲解技术调整要领
对于“师带徒”,陈海总结了一套独有的培养秘笈。他不实行先理论后实操,而是直接在车间现场工位的工装夹具旁,直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传授,通过不同的故障案例对徒弟进行培训,之后恢复原状,让徒弟们亲自操作和排除。紧接着再进行夹具维修、安装和改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培训,直到徒弟完全掌握和具备,为后续生产或项目做好人才储备。
徒弟陈文辉回忆,在刚拜师时陈海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一个问题要反反复复培训好多次,过程中还时不时就典型故障案例进行提问,回答不上来会被罚抄事故案例,他们都有些“害怕”这位老师。
“我还曾有向车间提出更换老师的想法,不过后来发现‘海哥’虽然严厉,但对待问题比较认真、仔细和负责任。”陈文辉说,每次车间生产结束后,他都会亲自去现场对各班组对工装夹具的保养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立刻打电话整改,在每周车间例会上进行通报,对做到比较的班组给予奖励,提醒较差的班组向其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工装夹具调整与维修专家的陈海,还常常化身厂房设施拆除与安装、非标自制与加工的“小包工头”,做到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工作之余,他自主独立学习厂房装修、非标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并完全掌握了相关技术。焊装厂房安装、KD打包线布置、加氢站钢构罩棚的安装、7X-H物理样车车身的改制……据不完成统计,仅近10年,他主导或参与完成的各类项目就有20余项。
“回想30多年前,生产生活条件均不如当前的情况下,第一批海马人无惧困难、心存信仰创造了海马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陈海看来,创业是企业家的事情,但又不完全是企业家的事情。当前,海马正在进行第四次创业,作为基层员工,也应自觉践行“创新、实干、坚忍、担当”的企业家精神,秉承匠人精神,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才能让公司战略更好的落地,他将与海马一道披荆斩棘,助力海马汽车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