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机

世赛十年十年往事如歌,十年往事如昨

发布时间:2023/3/31 7:41:43   
白癜风的饮食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03/5898665.html

我国于年10月7日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其第53个成员。从英国伦敦第41届世赛首次参赛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到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赛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我国走过了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辉煌奋进的10年。10年栉风沐雨,10年春华秋实。为宣传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10年来的成果,挖掘一批世界技能大赛亲历者的感人故事,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共同开展了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10周年征文活动,由《职业》杂志社具体承办。活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社厅的积极响应。现将部分征文连续刊登,以期更好地弘扬世赛精神,迎接第46届世赛。

十年往事如歌,十年往事如昨

文/裴先峰

作者简介裴先峰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电焊高级技师,中石油集团公司焊接技能专家,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四届央企青联委员,第十二届洛阳市政协常委,第十届河南省党代表,第十四届河南省团委常务委员兼职河南省团委副书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青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最美青工、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中油一建公司劳模等荣誉。年10月,在英国伦敦代表国家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焊接项目银牌,是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获得的第一块奖牌。

作为第一批国家队队员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念及过去的10年,我作为第41届世赛焊接项目银牌获得者,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爱上弧光情缘世赛

十年往事如歌,十年往事如昨。

回想10年前,我还是一个刚走出校门,刚踏进企业的实习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简单的温饱问题:找份稳定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自给自足养活自己。那时的我,不知道前方的路该怎么走,但我已经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在企业里,我虽然还是一个初级员工,但却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劳动方式,获得社会的认可。

年6月,我收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元。收获的滋味,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焊接从此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喜欢焊条燃烧那清脆的滋滋声,喜欢夜晚加班弧光如星辰般闪耀,飞溅如流星雨般飞流。

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产生了对技能的渴望:看到精美的焊缝,我就想求教;看到新的焊接方法,我就想亲身尝试,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让后来的我,与世赛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初次与世赛接触,应该是在年9月参加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河南赛区竞赛。当时,我获得院校高级组焊接第一名,后来,又参加了成都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在台下见到了时任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

当时,我只获得第6名,没有机会登上颁奖台;当时,我还不知道台上的这位国外嘉宾是谁;但是,追求卓越技能的烈火,已经在我的心中开始燃烧。

强者的竞争让人成长,败者知耻而后勇。回到家乡后,我没有气馁,勇敢地和公司员工比拼,在洛阳短暂停留后,就同师傅们奔赴山东胶州,接受了强化培训,备战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能大赛。

初次与院校学员对抗,作为公司职工的我压力可想而知,特别是在第十届全国工程系统大赛上,又增加了铝镁合金焊接项目分组,并同时要求比赛选用四种厂家的焊接设备进行比赛。面对四川熊谷焊机、四川马瑞焊机、重庆运达焊机、日本OTC焊机,我直面严酷的竞争,将每一次的挑战都当做一次磨炼自己的机会。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山东胶州那段时间,我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参加中石油内部选拔赛,学到了不少焊接方面的技巧,这也让我打下了坚实的焊接基础。而命运总是那么奇妙。原本专注工程建设比赛的我,在命运的安排下,突然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公司人力资源部通知我,在年2月18日前,到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院报到。

年2月18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我第一次接触到世赛。拎着行李,顶着寒风,踏着白雪,独自一人,坐上绿皮火车,天还不亮,就到了北京西土城33号院。从此,我的人生又开始了新的挑战。

挑战自己

在33号院,我拿到了第40届世赛焊接项目图纸,在那里,我经历了8个月的艰苦集训。也就是在报到的第二天,我才知道这是中国工程焊接协会,才认识刘景凤、张有权等中国工程焊接协会领导和专家以及张伟、蒋振云等同学。

那时候,大家紧紧地凑在一起,每个人的心都是激动的。从中国工程焊接协会传达的文件中得知,国家要组织参加第41届世赛,一共有6个参赛项目,焊接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而包括我在内的11个小伙子,就是国家焊接队的种子选手。

可是,从当时的环境来讲,这个焊接队伍真的是白手起家:没有专职的教练,没有可供训练使用的组合件,没有与世赛相匹配的焊机,有的只是可供第一模块练习的单件材料,有的只是中国工程焊接协会老师尽心翻译的比赛文件。那个时候,真是举步维艰。更麻烦的是,大家对比赛规则还都不甚了解,部分世赛文件也翻译得不够精准,在北京第一阶段的10天训练时间里,主要是学习和理解比赛文件、竞赛规则。

后来,我们又从北京赶往上海,了解比赛设备,同时,中国工程焊接协会还帮我们邀请了英国专家到场指导,并按照第40届世赛焊接整体比赛项目模拟测试。对我来说,这轮测试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挺进世赛11进8的淘汰赛。这一次,我首次运用美式林肯焊机,操作完成了焊接测试,首次了解了世赛焊接项目英国专家的评定理念,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在焊接成型方面的不足。唯一的遗憾是,当时英国专家只有一位,而中国的种子选手有11个人,当时,大家都在赶时间完成比赛测试,顾不上了解过多的比赛规则,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在后期集训选拔中,出现了很多考试规则上的分歧。这让我们这些选手受了不少苦。

后期的8进5、5进2、2进1比赛期间,就体现出了比赛规则的重要性。从上海返回北京,大家当时分歧最多的是,第一模块单件焊接停弧点的确认问题。仰板、立板、盖面中心,需停弧确认一次,但遇到横板焊接中心停弧就麻烦了,仰板、立板都是单道焊接,只需一次停弧确认,可横板焊接都是采用多道盖面,少则3道,多则5道,总不能每排一道,就停弧确认吧?多种规则不确定性,让大家无奈地选择了最笨拙的一种解决方案:每排一道,都必须停弧确认。

从那时起,一切从严就是教练和专家对选手的基本要求,在8进5、5进2、2进1比赛中,选手和专家教练,都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汗水。然而有付出,也有收获。在紧张的比赛中,我们收获了进步,收获了进步,更收获珍贵的亲情,它不仅体现在选手和专家教练中间,也体现在11个选手之间。

每次选拔,大家都是难舍的别离和痛苦的等待。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要走的是谁。不过,无论谁走谁留下,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谢国家、感谢焊接协会,是他们让选手能凑到一起,挑战自己,挑战世界。

未来会更精彩

备战第41届世赛是一段痛并快乐的岁月。那时候,选手们一起摸索着探究世赛规则、评判规则,一起起早贪黑在厂房里练习,想办法解决各种焊接问题,如何保证焊道探伤无缺陷,压力容器耐压不漏,铝构件不烧穿,不锈钢构件焊透而不氧化变色等问题。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中国工程焊接协会的老师。面对难题,当选手真的无法解决时,是中国工程焊接协会老师积极沟通请英国专家、澳大利亚专家,他们把澳籍选手请进来,又把选手带出去,一起面对面指导切磋学习,让选手学会正确的使用辅助工具完成焊接操作,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如薄壁不锈钢构件,在国内就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保证构件熔透,就解决不了构件焊道氧化发黑的问题,直到年6月,中国工程焊接协会安排中英交流赛,选手到英国和英籍选手同台切磋比赛,从中才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原来,英籍选手在焊接不锈钢构件时,使用大号带滤网的氩弧焊瓷嘴,在大电流保证熔透下,有效地解决了焊道正面的氧化问题,滤网瓷嘴有稳定气流,焊接过程中保护气不会产生涡流,焊接熔池能够得到更好保护,从而避免氧化。是中国工程焊接协会老师的帮助,选手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大家一起尽心努力,最终使我在第41届世赛焊接项目获得了银牌。

年,我在英国伦敦参加第41届世赛,使用的都是自制简易工具,三角铁外加两个书夹子就完成比赛。而现在,选手们有了成熟的教练团队,有了专业公正的专家。10年间,参加世赛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广泛的专业技能、队友的友情和专家教练的亲情,同时,也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正视自己的自信。

理想在困难中熔炼,辉煌在奋斗中凝聚,我坚信:练就过硬本领,脚踏实地,梦想终将浸透奋斗的汗水,光荣绽放;未来,会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

10年世赛,我是亲历者;10年世赛,我是见证人。回首过去的10年,我感谢国家,感谢党和政府,为青年技能人才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机会。

文字编辑:靳小静责任编辑:张颖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