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http://m.39.net/disease/a_5731547.html图片来源吴文吉、陈杭半导体风向标IGBT分类功率器件在大方向的工控和电源领域必不可少的器件,功率器件分成功率二极管、MOS管、IGBT、碳化硅、氮化镓,几大类型当中IGBT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分类可以分成低压、中压、高压。1、低压-v以下,这一块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类电子和光伏逆变1)消费类电子重点集中在家用电器、白电,再具体一点就是家电都往节能减排方式走,通过变频的方式,比如变频空调、冰箱,变频中IGBT是个很关键的作用,整个消费类市场变频也逐渐成熟,家电市场目前处于更新迭代的市场,在IGBT的整个市场份额在25%-27%的占比;2)光伏逆变,新能源的模块,光伏逆变近几年有过波动,前年国家出光伏逆变的政策,对厂商有影响,但是随着海外市场的崛起转好。光伏逆变现在趋于成熟,里面多数功率器件还是会采用IGBT,光伏逆变行业占到IGBT的20%左右,最近几年的变化不是很大,消费电子和光伏逆变是比较成熟的两个行业。2、中压的IGBT-V-V或v是中压的IGBT,主要是应用在新能源的电动汽车还有风力发电两块,新能源电动汽车%来讲还是增量市场,对于国内IGBT企业还是有待耕耘的市场应用,技术壁垒和技术门槛还比较高,把控在国内比较大的几家厂商手中,新能源汽车会占到去年IGBT30%-31%的份额,英飞凌占到新能源汽车5成以上的份额。风力发电发展最快的还是在中国,对IGBT也有严格的要求,客户相对比较零散,占到IGBT体量的11%左右。3、高压在v-V以上,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高铁、动车、地铁)、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国内外发展都比较迅速,中国流行的特高压的直流输变电,IGBT的采用的量是越来越大,所以这块也是一个增量市场。最近几年IGBT销售的周期性波动低压的光伏经过前年的低谷期,最近两三年都是处于上升的阶段,包括很多光伏逆变的客户发展还是比较快,海外市场会多一些,包括这几年崛起的终端客户,比如德业和锦浪。另外新能源汽车针对国内的IGBT来讲是都渴望进入的一个市场,但这一块车规级门槛迫使国内的厂商大概还有几年的路要走,能进入主机厂的国内的IGBT企业还不是非常多。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是上升的,除了16、17年国家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政策的倒退增速放缓,17年以后新能源汽车都是处于一个上升态势,虽然从去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受一些主要部件的影响电动汽车的出货量不是那么强劲;高压领域的应用柔直输变电的应用,在14、15年我国第一条柔性急速输变电是采用英飞凌的IGBT在做,后来大的工程IGBT起来,但是掌握在国外主流厂家的手里。电动汽车里面电池40%-50%的成本,剩下的电池驱动最高可能占到20%的成本,IGBT就是用到电池驱动这块,这里面IGBT大概又能占到5成的结构,所以一台乘用车里面IGBT的成本占到8%-9%左右的成本结构,这样一台电动汽车的功率器件的占比成本对于每家厂商是非常吸引人的,包括跟电动汽车配套的的充电设备比如慢充,这里面用的IGBT很少,只是交流的慢充,我们讲的主要是快充,大的直流充电桩,这里面IGBT成本占比占到15%-18%,所以一台车包括跟车配套的快充,IGBT都是起到了很主流的角色,所以未来看IGBT的发展,主要看在IGBT厂家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和产品的匹配性,基本就可以判断一家IGBT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实力。IGBT的几个玩家1)英飞凌、日本的三菱和富士,三家巨头蚕食掉IGBT市场上面70%的份额,英飞利的产品结构可以覆盖到整个工业领域,三菱和富士更多是在传统的工业应用商,在日系主机厂里面会有占比,各自方向有些不一样。2)国内-认为目前做的很出色的,一家是比亚迪半导体、另外是嘉兴斯达、常州宏微、中车时代,这几家比较专注IGBT,华润微、士兰微做的产品会比较广、IGBT只是其中的一个产品分支。比亚迪半导-全产业链都在做,在汽车领域的表现很出色,占到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的份额的18%-20%,因为比亚迪半导体大部分的产线都是在比亚迪体内消化了,比亚迪18年收购宁波中纬的晶圆厂,产品的产出和迭代比较快,但是IGBT设计的平面型设计,输出效率比较低,很多非比亚迪以外的主机厂不会用比亚迪半导体,但比亚迪半导体也在积极地去市场化。嘉兴斯达-我认为是国内IGBT里面表现最出色的一家。08年开始,技术起点比较高,15年IR是被英飞凌收购了,斯达当时是把IR的专用于功率器件的研发团队收过来,唯一的缺点是不能作为一个晶圆厂商,晶圆来自于华虹,15年接手团队以后,18年渗入电动车的领域,目前还没有很多电动车产品在用斯达的产品,在做导入,很多主机厂对于斯达也是非常正面的评价。常州宏微-最早专注的产品是FRED,家电市场,所以会同步做IGBT和对应的晶圆买卖,汇川是宏微的一个股东,希望把宏微的公司和产品带起来,还在完善的阶段。中车-背靠中车集团,12年收购英国的丹尼克斯,75%的股份,15年成立FAB厂商,丹尼克斯集中高压部分比较多,当时收购也是对口中车的轨道交通的业务,到现在为止中车时代的大部分应用类似于比亚迪,应用在中车自己的轨内产品会比较多,18年开始市场化在智能电网、汽车领域做些规划,中车时代做自己的新能源的电控这块,整个汽车市场他大概占到1%左右,后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华润微、士兰微-IGBT只是作为他们产品链里面的一个分支,这些厂商目前来看还是做一些比较低端的市场,或者技术门槛不是很高的市场,一个品牌做IGBT先做电焊机的市场、小型焊机、等离子切割机,还有就是家电领域、工业领域的电磁感应加热,这些厂家通常会从这些领域过渡到光伏逆变,国内厂商大概占到30%-40%的光伏逆变,然后就是新能源汽车,高压领域现在还没有很清晰的规划。斯达、宏微、中车时代-其他斯达我认为表现是最出色的,始终没有离开IGBT的主航道,在IGBT的模块表现出色,从高到低,现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也比较优秀。(有删减)
对于此事,大家咋看??欢迎发表评论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END-推荐阅读:1、光刻机大败局2、中国家IC设计公司排行榜3、台积电突发声:一定有人在囤货。4、当年被人嘲笑的上海,如今撑起中国芯片的半边天!5、中美半导体产业链实力全面对比(附晶圆厂完整清单)6、广东省震撼发布!半导体重磅政策:全产业链发展!7、任正非签发!华为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8、院士:重庆,模拟集成电路走在前列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