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机

外迁的上海制造争相回归一股隐秘力量,在寸

发布时间:2023/7/23 15:46:47   
白癜风能治好吧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今年疫情封控期内,安波福上海工厂的管理层在家办公,但得益于工厂早已布局的自动排产、数字化生产管理和智慧仓储,工厂内名员工的封闭生产不断不乱;江南造船集团新近交付的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13层楼高,可一次运载辆国产汽车出口欧美。受益于新基建、新智造,这一“巨无霸”实现了万余家供应商的供应链协同、千余台焊机设备运行与质量的毫秒级响应,以及品控检验标准一致性、可追溯。“数智助手,让造船业终于可以直面造船业边设计、边修改、边研发、边建造的长期痛点。”江南造船副总经理朱明华说。

安波福和助力中国车扬威海外的“中国船”,都是上海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中的缩影。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今年是上海智能制造“”专项工程收官之年——年至年,上海计划建设家智能工厂、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10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眼下,“”目标已超额完成,其中上汽乘用车临港数智工厂、华谊新材料智能工厂已成功创建为“金字塔尖”的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此外在今年工信部发布的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中,上海延锋、新时达、光明乳业等5家企业荣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上海20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工厂数和场景数均列全国第一。

上汽乘用车临港数智工厂

更令人振奋的是,上海有望诞生出上海电气百亿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另外,自今年二季度起,机器人密度纳入上海统计,“目前上海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平均达每万人台,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说。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去年,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工业增加值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是在城市寸土寸金制造业难以扩地、拓厂房的前提下实现的。近5年来,上海不少传统工厂靠原地转型活下来,一度“出走”的制造业也依托于“智造”实现回归。比如,奉贤老牌传感器企业兰宝科技,曾受困于订单多品种、小批量,产线每天切换数百品种,生产管理压力极大。兰宝痛下决心,建设6条全自动柔性生产线,市经信委也派出专家把脉,帮助兰宝实现效率和品控质的跨越。插上“智造”翅膀后,兰宝接单接到手软,尤其海外供应链因疫断裂下,大量过去只认国外传感器的国内巨头,开始采购兰宝产品。如今,兰宝科技已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兰宝科技的智能工厂

又如,海立集团是国内制冷压缩机行业龙头,但前些年因空间有限,海立部分产能向四川、江西及海外转移。但海立并非放弃上海,其上海工厂逐步建成4条智能产线,用以生产更为高端的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对此,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尤为感触。“年上海制造业外迁到达高峰,但年开始,智能制造又促成回归潮。因为智能工厂摆脱了对土地、人力资源的依赖,转而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金融、产业链生态产生高黏性,而这些只能在上海实现。”

海立车间

根据对目前上海智能工厂的评估,它们的生产效率较传统制造平均提升20%,最高提升64%;运营成本平均降25%,最高降41.9%;综合能耗平均降15%,最高降54%。

智能制造是久久为功,为此,上海又制定了新一轮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方案,计划到年,上海再建设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推广0个优秀场景。该方案聚焦增量提质,针对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正制定“一厂一案”“一企一专员”,确保目标实现。

上海新时达工业机器人密度已高达台/万人

另悉,方案还提出“三个全覆盖、五个倍增”具体指标。三个全覆盖,是指上海近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评估诊断全覆盖;重点区域(五个新城和南北转型区)规上工业重点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全覆盖;上海六大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实现智能化全覆盖。其中,后两个全覆盖系上海自我加压,在全国首次提出。五个倍增,则是指工业机器人产量、应用场景推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等5个核心指标实现倍增。

            

本文作者:李晔

    

题图来源: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407.html
------分隔线----------------------------